1. 首頁
  2. 名人觀點

呂忠達:超寬鬆貨幣政策時代即將結束

An awesome picture

今年來,美國聯準會(Fed)已經兩度升息,並有可能在年底前縮減資產負債表(簡稱「縮表」)規模。7月12日,聯準會主席葉倫在國會表示,目前通膨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,預期美國景氣未來持續溫和成長,足以支持漸進式的升息,但受限中性利率偏低的環境, 因此利率無須升高太多,即可達到均衡狀態,重申今年將啟動縮表。
 
聯準會表達對物價下滑的擔憂,預期9月先宣布縮表,12月才再升息。除了聯準會,全球主要央行也都在陸續行動,意圖讓2008年金融風暴後持續約10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逐步退場。7月12日,加拿大時隔7年後首度升息;英國央行考慮將寬鬆貨幣政策朝向緊縮;歐洲央行和瑞典央行也將「趨於寬鬆」的政策方針,調整為「中立」。
 
6月底,歐洲央行在葡萄牙度假勝地辛特拉召開年會。與會人士透露,各國央行已經有所「協調」,貨幣政策將同步轉為偏向緊縮。與會人士稱此為「辛特拉協定」(Sintra Pact),各國之所以需要達成共識,主要是為了防止資產價格過熱,讓貨幣寬鬆能夠軟著陸,在某種程度上,各國的貨幣政策須保持一致的步調。
 
再者,根據7月20日路透社對超過50位經濟學家所做的最新調查結果,受訪的專家對於全球經濟,特別是歐元區,以及占全球人口將近4成的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局面表示樂觀。這份調查也顯現,儘管全球通膨壓力疲軟,但主要央行預期將轉向鷹派立場。
 

非常規貨幣政策
拯救經濟卻也帶來爭議

 
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爆發以後,聯準會、歐洲央行及英國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,為了避免全球經濟的急速下行,將利率降到歷史低點,並相繼採取超寬鬆非常規貨幣政策救市與刺激經濟。
 
不過,實施多年的這套貨幣政策戰略,在標準經濟學教科書中找不到理論依據。這幾年來,歐、美國家主要央行的總裁,其實是在使用一種連他們自己也沒有什麼經驗的政策武器。
 
這套貨幣政策的思維與做法,其目的是降低借貸成本、刺激資本市場、帶動企業投資,以及鼓勵家庭消費,最終是帶領經濟脫離衰退陰影,並朝向復甦。但是,這套方法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,從未在全球範圍內做過如此大規模的試驗。
 
非常規貨幣政策實施多年以來,就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表現而言,在一定程度上,發揮了積極的作用:危機初期,及時拯救了一些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與企業,使金融系統和活動免於崩潰,有效防堵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;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,緩解信貸市場的緊縮,提升了市場的信心。
 
度過危機之後,則是協助物價降幅逐步趨緩,減少通縮壓力,並降低失業,提振經濟活力。總體來說,全球經濟的復甦,或多或少都有受益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動。
 
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施,也帶來了不少爭議或負面效果……

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
 
全文未完,
其他精彩內容請見《Money錢》2017年8月號第119期
 
《Money錢》成立LINE@官方帳號囉! 


趕快按下加入好友吧!  好友人數

理財工具推薦

  • 建立目標有動力
  • 每天提醒你存錢
  • 紀錄一目了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