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再興:我的理財傳家寶
前些日子,一家出版社邀我以「理財傳家寶」為題寫書,雖然遲未答應,卻對30年來的理財之路有些深刻感觸,想告訴八年級的兒子和年輕人。
有房斯有財,是上一代堅信不移的理財觀,卻不再適用於年輕一代。上一代的財富,相當大比例來自房地產的翻漲,尤其大台北地區。善於理房者賺到的錢,往往多過一輩子的工作所得。
而今,台灣房市將走上10年以上的漫長熊市,甚至可能像日本房市,從1990年開始一蹶不振,至今長達25年。台灣人口變少又變老的惡化結構,將是房價的剋星。預估5年後,台灣人口開始負成長,9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,老年人口將占20.6%。台灣自有住宅率高達85.4%,空屋數86.2萬戶,加上新建餘屋7.3萬戶,這樣的人口及房市結構都與日本相似,最後如果經濟成長又失去動力,恐怕台灣房市將重蹈日本房市的覆轍。
台灣房價失去長期上漲的動力,意味買房不再是有暴利可圖的理財方式。房價既然不會漲,買房就不用急,未儲存到房價5成以上的自備款,也是買不如租,或是住在父母房子以增加儲蓄金。你不必像上一代人一生背負沉重房貸,過著房奴的日子。
失去最穩當也最大筆金額的房產投資工具,便須更積極地尋找出路。年息1%左右的定存顯然不是好的理財標的。股票是高報酬率的誘人標的,但要控制好賠錢的風險。
股票做中長期投資的勝率,遠高於短線投資,因此要謹記像投資房地產般的「長期投資原則」;要堅守「反向投資原則」,奉股神巴菲特的名言為投資聖經:「當別人貪婪的時候出場,當別人懼怕的時候進場」;要嚴守只買高現金殖利率的績優股和指數型基金ETF。
*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
全文未完,精彩內容請見《Money錢》2017年12月號第123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