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志昌:迎向風險 逆來可以順受
受全球政經局勢動盪影響,全球股市從2017年6月初起,陸續進入整理格局。這些政經動盪(亦即總體系統性風險)包括:①9月21日美國聯準會(Fed)公開宣示,10月起將正式啟動縮表計畫。②繼Fed後,歐洲央行(ECB)也擬停止歐元QE政策。③8月8日後,股市捲入朝鮮半島核武危機。④美國將於2017年10月再度面對債務上限調高。因為這4大系統性風險因素,美國與全球股市已陷入「四面埋伏」的風險中。
財務理論將金融投資風險區分為上方與下方風險(Up and Down Side Risk)。「上方風險」是針對空方,放空與做期貨避險或投機的投資者,他們害怕股價或指數上揚;而做多或長期投資者,則擔心股價或指數下跌,也就是所謂的「下方風險」,市場所稱風險多是指下方風險。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說明來探討,面對這4個可能風險,金融投資的應變理念與程序、邏輯。經過這些邏輯與股價互動,我們對股市短期無法迴避的風險、更會了然於心。
其實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邏輯不會很難,每種投資類型的投資者,對本身所認知風險不同;在系統性方面,短線投資者對消息,中線投資者對事件,長期投資者對經濟景氣與國家財政,分別會特別注重。
而在非系統性(即個別公司獨有的風險),則短線會注意公司訊息,中線會留意財務與營收、盈餘及事件;長線則重視公司治理與現金股利。個股股價就由上述各種投資者偏好交織而成。
運用科學方法
闡述評估金融投資風險
也因為有這6項基本因素,股價會繞著這些變數交集、不斷對應與變動。但因市場從業人員、媒體報導與公開訊息等多聚焦「事件」,因此「事件分析」被視為最重要的股市分析。須注意的是,雖然市場研究分析報告多將持股期間區分為短、中、長3種期間,但現實是「時間」無法切割。所有「長期」多由「短期」集合而成,沒有短線哪來長線?因此對多空方向明顯有影響力的「事件分析」,成為財務金融最基本的研究。
理論上所有事件或影響程度都要先找到一個「統計量」,就是統計學的「估計參數」(Estimator)。針對事件發生前後日,配以每天變動的股價指數,進行量化研究。這與生活中對天氣描述與預測同理;例如天氣很熱,但到底有多熱,就需要用實際溫度來表達。
如果說Fed縮表計畫預期效果顯著,但到底有多顯著,就必須運用量化工具或者是「計量驗證」去表達;也就是計量經濟學或統計學中的「假設檢定法」……
本專欄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
全文未完,完整內容請見《Money錢》2017年10月號第121期